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埃及(1939—1945年)
埃及在二战期间(1939-1945年)虽然名义上是中立国,但实际上是英国的重要战略基地,并且成为北非战场的重要战地。以下是埃及在二战中的主要经历:
1. 战略地位
埃及在二战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:
- 苏伊士运河:是英国及盟军的重要生命线,用于运输石油、军队和物资。
- 地理位置:埃及连接欧洲、非洲和亚洲,控制北非战局。
- 英国军事基地:英国在埃及驻扎大量军队,并利用埃及作为北非战场的后勤中心。
2. 1939年:埃及宣布中立
- 尽管英国在埃及有强大的影响力,但埃及政府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宣布中立,以避免卷入战火。
- 然而,根据1936年《英埃条约》,英国仍可以在战争时期继续驻军埃及,控制苏伊士运河。
3. 1940年:意大利入侵埃及
- 1940年6月,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宣布向英国和法国宣战,并命令意大利军队从利比亚入侵埃及。
- 1940年9月,意大利军队进攻埃及,占领边境城市西迪巴拉尼,但进攻速度缓慢。
4. 1940-1943年:北非战役(阿拉曼战役)
- 1940年12月,英国军队在“指南针行动”中发动反击,击败意军,占领利比亚东部。
- 1941年,德国派遣**隆美尔(Erwin Rommel)指挥的“非洲军团”**支援意大利,开始与英军争夺埃及。
- 1942年6月,隆美尔率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突破英军防线,直逼埃及首都开罗,并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威胁英国的统治。
- 1942年10月-11月,英国指挥官蒙哥马利(Bernard Montgomery)在“第二次阿拉曼战役”中成功击败隆美尔,扭转战局。
- 1943年5月,盟军最终彻底击败德意军队,北非战役结束。
5. 1943年:开罗会议
- 1943年11月,埃及首都开罗成为美、英、中三国领导人会议的地点。
-
会议成员:
- 美国总统罗斯福
- 英国首相丘吉尔
- 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
-
会议成果:
- 讨论战后亚洲局势,决定日本战败后归还中国领土(台湾、澎湖列岛)。
- 埃及虽未直接参与讨论,但会议在开罗召开显示了埃及的国际地位。
6. 战后影响
- 埃及民族主义高涨:战争期间,英国在埃及的影响力受到质疑,促使埃及国内反英情绪上升。
- 1945年4月,埃及正式对德国和日本宣战(主要是象征性的)。
- 埃及加入联合国,成为创始会员国之一。
- 1952年埃及革命:二战后的不满情绪最终促成了1952年军人政变,推翻英王扶持的国王法鲁克,埃及开始走向独立发展。
7. 结论
埃及在二战期间虽未直接参战,但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,成为北非战场的关键地区。战争加剧了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,最终导致英国在战后逐步撤出埃及,为埃及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